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视野的“天下”格局
当地球发展成为村落,“天下”成为对世界的表达,中国与世界就构成新型的“家国天下”的关系。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天下的基础在国,国的基础在家,家的基础在个人。中国古圣先贤之政治论常以其意识所及之全人类为对象,目的在“平天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互相依存,往来频繁。全球协调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需重新审视诸如“战争与和平”“教育与卫生”“环境保护与地球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全球性问题,同时亟需开放的理论视野与全新的思维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放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只有深刻理解与高度认同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才能充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普世价值与文化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我们以文化自信奠基,才会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描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意在营造率性澄明的人类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天下,展望未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当今社会,传承良好家风,倡导公序良俗,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氛围,形成文化认同,促使整个中华民族凝魂聚魄,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进而形成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努力开创“万国来贺”的盛世景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价值观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再到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构成了整体系统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国传统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修齐治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观念的精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形成系统性的伦理政治哲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倡导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家国天下”格局的正确解读与全盘统筹。这是对社会成员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国家道德提出的更具体、更全面、更翔实的修养标准与行为准则,旨在形成新的时代与国际环境下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而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所产生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虞周以来,封侯建国的封建制度,不仅形成了中国文化多元并存与涵盖包容性,也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共生的良好生态圈。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大一统国家,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文明吸纳游牧、渔猎民族文化,不断冲击、碰撞与融合,形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文化共识。《尚书虞夏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帝尧道德纯备,温和宽厚,和睦家族,又明辨他族政事,进而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也开始变得和睦友好。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处理国内关系,也适用于解决国际纠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对历史传统的传承,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莫斯科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完全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的当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世界构成新型的“家国天下”的格局,世界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是世界各国人心所向。中国已经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会给全球发展带来动力与机遇,也必然会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旨在与亚、欧、非国家寻求合作、发展的理念与倡议。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航海楼船,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通道。今日“一带一路”建设,在古代丝路基础上与中国当下的实际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相结合,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旧金山发表演讲,指出“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面向各国开放,包括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也成为“家国天下”世界格局的联结纽带。
当今世界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大挑战,人类面对的是大国博弈、经济复苏疲软、局部战争不断、全球性系统性风险不断升级的国际局势,全人类命运正在走向转折点,世界呼唤新理念与新秩序。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而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的延续与发展。《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构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古圣先贤身无寸土而心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对于“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创造性转化,在“两个结合”理论的指引下,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旨在形成“家国同构”的秩序框架与理论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下的实际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结合的思想硕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坚定文化自信,又勇于守正创新;同时以世界眼光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以“家国天下”的视野与情怀洞察全球各种社会问题的本质,坚持“两个结合”的坚定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并且始终保持国家政策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最终形成“天下国家”世界文化大格局,不求独善其身,而愿世界共同繁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给全世界带来福祉,这是我们的大国担当与世界格局。总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全球视野的“天下”格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作者张厚喜为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讲师,通讯作者高飞为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