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学练赛评”一体化创新探索
在宁波市海曙区冯家小学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毛毛虫竞速赛”正在激烈进行。学生们在“疯狂毛毛虫”游戏中进行循环积分比赛,优胜者将获得“绿茵飞毛腿”称号,班级冠军更可登台捧回“竞速闪电”奖杯。这样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场景,正是海曙区推行表现性评价驱动“常赛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宁波市海曙区直面小学体育“赛频不足、评价片面、素养虚化”三大共性难题,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为指导,创新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堂生态。经过5所试点校的三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体育教学新范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质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深化体教融合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区域实证样本。
评价方式存在虚化现象,教师大多依赖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反馈;结构化赛事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实战锻炼机会;核心素养落地困难,三维目标缺乏可操作化的具体指标。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确立了三大改革方向:一是坚持素养导向,将新课标核心素养细化为13项可观测指标;二是强化评价赋能,开发“达标量规+任务单+数字化记录单”评价工具包;三是推动赛教融合,推行“课课有赛”机制,确保试点校每周开展3课时以上结构化竞赛。
为了解决“评价虚化”难题,海曙区创新构建了“三阶四维”表现性评价体系,推动体育教学从单纯的技术传授向全面育人转变。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豆丁”们,重点是点燃他们的运动兴趣。体育课变成了一个大型游乐场,“跳跃小达人”这样的游戏化比赛是主角。孩子们要完成“连续单脚跳5米”等趣味任务,评价方式也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用星星和卡通图案来打分,甚至还融入了朗朗上口的宁波童谣,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爱上运动。
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们开始需要掌握“真本事”了。这时,体育课引入了像“运球闯关赛”这样的专项技能挑战。孩子们带球穿梭在标志物之间,老师手中的“分段计时表”会精准记录并体现他们的速度与灵敏性,帮助孩子看清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把动作练得更精。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大孩子们”,重点是考验他们在真实对抗中运用战术的综合能力。比如在篮球3V3比赛中,每一组会拿到一张“战术执行记录单”,上面会由组长记录“掩护配合成功率”等数据。赛后,孩子们甚至还要像教练一样思考,提交一份“战术反思报告”,探讨如何在下一次比赛中做得更好。
为确保“赛评融合”模式可持续推进,海曙区建立了“培训—资源—政策”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师资培训体系化是基础支撑。研究团队联合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开发“理论(新课标解读)+实操(校本工具开发)”双模块课程,累计培训教师480人次,覆盖率95%,其中部分参训教师获市区级优质课奖项,印证了培训对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效性。
资源共享机制化是关键枢纽。海曙区小学体育表现性评价案例库中系统收录了44个本土化课例及347分钟教学视频(含名师示范课、学生竞赛实录),并通过“教研训评”一体化平台实现市、区、校三级共享;海曙外国语学校利用该库成功推进足球大单元教学模式,学生运球达标率提升35%。
改革实施三年来,“赛评融合”模式展现出显著的育人成效。在学生发展维度,实验数据表明该模式显著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对照组(n=580)与实验组(n=532)的对比分析显示,课堂参与度从8.91±0.36提升至10.48±0.43(+23.6%,p0.05),自主学习能力增长31.5%(p0.01);运动技能精进方面,50米跑优秀率由58%升至82%,足球运球达标率提高40%,篮球战术执行成功率提升35%。尤为突出的是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培育成效,93%的教师反馈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违纪率下降65%。
“孩子从怕体育变成盼体育,回家还主动教家人侧手翻。”一位家长通过平台留言印证了学生的变化。这些转变充分体现了表现性评价对运动兴趣激发与行为养成的正向效应。
“体育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而应融入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宁波市评价教研员刘倩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海曙深化改革,让体育成为滋养学生素养成长的重要源泉。”
海曙区的实践表明,当评价不再唯分数、比赛不再唯竞技,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条以文化为根、技术为翼、系统发力的改革路径,不仅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标理念提供了区域实证,更为新时代体教融合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海曙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