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NINE GAME)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智慧体育科技领导者

2025中国人口全景分析报告-九游体育

2025中国人口全景分析报告

  

2025中国人口全景分析报告

  相关深度报告:《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2024 年世界人口展望-联合国

  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人口发展态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续发展。2025年,中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临着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速、生育率持续走低等多重挑战。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2025年中国人口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各省份人口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分析,参考《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等数据,从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等多个维度对中国人口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40828万人(约14.08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这标志着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

  回顾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中国人口从8亿增长到10亿用了12年,从10亿增长到12亿用了14年,而从12亿增长到14亿则用了24年[123L13]。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趋势,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生育率下降的直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总量在2022年开始见顶回落,这比许多研究机构的预测提前了数年。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曾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实际情况表明,中国人口峰值已经提前到来。

  2024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这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第三年为负值,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自然减少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虽然2024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2万人,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但这一回升主要是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难以扭转出生率长期下降的趋势。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在中等生育方案下,中国人口总量将持续减少,2100年降至4.6亿;在低生育方案下减少更快,2100年为3.2亿;在高生育方案下减少速度减缓,2100年为5.9亿。

  1.人口负增长加速:未来几年,中国人口总量仍将在14亿左右徘徊,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2050年左右开始,人口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

  2.区域差异扩大: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东部发达地区人口相对稳定,东北、西北地区人口持续流出,中西部部分省份人口减少速度加快

  3.政策影响有限:即使实施更为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对总人口的影响也相对有限,难以改变人口总量下降的大趋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形态,但底部收缩、顶部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具体来看:

  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趋势明显。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上升至14.9%,2023年为15.4%,约2.17亿人。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约3.1亿人),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的22%。

  从老龄化速度看,日本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用了24年、德国用了40年、法国用了126年,而中国只用了21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日本用了约13年、德国用了36年、法国用了28年,预计中国用20年左右。这表明中国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发达国家,也意味着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时间更短。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2.2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6.8%,大致每4个老年人口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123L13]。中国高龄化问题也将日益突出,2022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4000万人,约占人口的2.7%。

  •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最严重,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0.0%,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

  •上海、重庆、四川、江苏、黑龙江、吉林等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超过18%,属于深度老龄化地区

  •西藏是唯一一个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低于7%的省份,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

  •新疆、广东、青海等11个省级以上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介于7%-14%之间,初步进入老龄化

  城乡老龄化差异也十分明显。2010-2022年,城市、镇和乡村老年人口占比分别由7.7%、8.9%、10.1%增至12.0%、13.3%、19.3%,老龄九游官网app化城乡倒置现象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中方案,预计中国在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6.2%,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后的约46%。

  抚养比方面,预计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不足60%,每1.5名劳动者需供养1名老年人。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将在2036年超过50%、且逐渐超过100%,人口负担不断加重。

  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极低水平。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约为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比韩国略高。根据官方抽样数据计算,2022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1.05。

  从历史变化看,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2022年1.05,2023年约1.0。这一变化表明,中国生育率已经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2.1),并且处于全球最低水平之一。

  出生人口数量方面,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创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但这一回升难以改变出生人口长期下降的趋势。

  中国各省份生育率差异显著。2024年出生率最低的三个省份是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出生率分别为3.35‰、4.17‰和4.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出生人口看,广东、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出生人口数量领先,2022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05.2万人、73.3万人和68.2万人,三省合计占全国的27.4%。这反映出经济发达省份和人口大省的生育总量仍然较大。

  城乡生育率差异也十分明显,农村地区生育率普遍高于城市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

  1.生育观念改变:养儿防老观念淡化,90后、00后更加追求自我满足,不愿意过早被生育束缚,倾向于晚生、少生、甚至不生。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很多女性不愿因生育被困在家中。

  2.晚婚晚育、不婚不育趋势: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从2013年的9.9‰下降到2022年的4.8‰,已经连续9年下降。结婚后选择丁克的家庭在增多,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一二线.生育成本高昂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大因素。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中国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中国为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中国人口性别比持续改善,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约为104-105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103-107)。

  中国各地区性别比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性别比相对较低,欠发达地区性别比相对较高。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城市地区。

  性别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剩男和大龄剩女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约3097万人。在农村地区,由于大量年轻女性外出务工或嫁入城市,剩男问题更为严重;而在城市,尤其是高学历人群中,大龄剩女问题较为突出。

  2024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7%,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这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在稳步推进。

  回顾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化停滞期—解放发展生产力时代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期三大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23年的66.16%。

  中国城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城镇化水平一直较高,2023年上海达89.33%,北京为87.57%。

  预计中国城镇化率将继续提高,但增速将逐步放缓。根据相关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或将达到75%,到2050年可能达到8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人,较2010年增长69.7%。到2021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增至3.85亿人,较2020年增加0.09亿人,年增长率为2.39%。

  中国人口流动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大趋势,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向中西部省会大城市回流的新动向。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包括:

  这种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等。

  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宽的演变过程。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标志着中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转变。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基本结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创历史新低[110L4][123L4]。

  2024年,印度人口达到14.16亿,正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标志着全球人口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将逐步下降。

  中国总和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比韩国略高。从国际比较看,2022年法国、美国、巴西、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1.7、1.6、1.6、1.5、1.3、0.7,而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

  从老龄化程度看,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9%;韩国次之,约为18%;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法国等老龄化程度也较高,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20%-25%之间。

  中国城镇化率67%左右,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差距。从城镇化速度看,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