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NINE GAME)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智慧体育科技领导者

动起来!宁波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攀升-九游体育

动起来!宁波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攀升

  

动起来!宁波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攀升

  “最后一圈,冲!”近日,宁波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直属学校赛区)的跑道上,鄞州职教中心学校学生王榆萱摆动双臂奋力冲刺,最终以1500米4分57秒71、3000米11分10秒71的成绩斩获双冠,3000米成绩更打破赛事纪录!

  这场赛事中,15项纪录被集体打破的亮眼表现,恰是近年来宁波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攀升的生动注脚——

  近三年来,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合格率两项指标逐年提升,从2022学年的67.38%、97.35%,到2023学年的68.01%、97.50%,再到2024学年的72.66%、98.32%;优良率稳步提升超五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而在浙江省2024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测试中,镇海中学、慈溪中学、蛟川书院分别拿下全省第一、第二、第五的佳绩,为宁波校园体育成果再添证明。

  近视、肥胖、耐力差……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目光。近年来,宁波将体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如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推进“一生一技・一生一艺”行动,让全市每个中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这些举措,为学生体质数据的稳步攀升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宁波又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明确中小学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这套 “运动赋能”组合拳,让学生在持续的活力释放中增强体质,推动身体健康形成持续向好的良性循环。

  “以前课间10分钟,刚走出教室就要准备上课;现在15分钟能和同学完整跳一局长绳。”鄞州区东湖小学四年级学生陈雨桐甩着彩色长绳,额角的汗珠映着阳光,语气里满是雀跃。

  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宁波推动课间“5分钟革命”,让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为让“多出来的5分钟”真正发挥作用,各学校纷纷行动起来——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一班一品”课间活动套餐:一年级魔方竞技锻炼手眼协调,三年级竹竿韵律舞融合传统与运动,五年级趣味垫球瞄准体测重点项目。“既保证运动强度,又能缓解视疲劳,孩子们再也不盼着课间躲在教室里了。”该校体育教师说。

  “这5分钟不仅是时间的增加,更是对课堂效率的倒逼。”鄞州区东湖小学校长夏利波表示,为避免拖堂挤占课间,学校专门制定“教师按时上下课制度”,还安排德育处巡查。如今每到课间,操场上此起彼伏的笑声与蹦蹦跳跳的身影,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

  奉化区武岭小学更是将基础课间延长至20分钟,再搭配上下午各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学生每日在校运动时间接近130分钟。大课间时,低年级学生跟着音乐做足球操,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跳绳、拔河,操场上满是奔跑的身影。

  宁波相关教育专家指出,课间多5分钟,看似微小的调整,却撬动了校园运动生态的深层变革。

  “体育不是副科,而是和语数外一样重要的成长必修课。”宁波城区一所中学的学生小吴深有体会——他选修足球后,放学后都会约上同学奔向操场练一会球。奔跑、传球、射门的身影里,不仅是体魄一天天强健,那份不服输的坚韧品格,也在一次次训练中悄然养成。

  今年,宁波明确要求中小学每天保障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仅要开齐开足体育课,更要求每节体育课达到中高运动强度,杜绝“不出汗、无负荷”的体育课。

  “9”是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绳、操舞等9个重点基础项目,覆盖学生日常锻炼需求;

  “X”则包含网球、射击、武术、攀岩、曲棍球等13个特色项目,鼓励学校结合资源优势“因材施教”。

  “小学、初中阶段必须把‘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必修,高中推行模块化教学,就是要确保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掌握至少一项能伴随终身的运动技能。”宁波市教育局体艺劳处负责人介绍,全市目前参与体育选项教学的学生达79.92万人,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传球!快攻!”前不九游官方入口久,北仑区“校BA”篮球联赛总决赛在北仑体育中心举行。灯光下,北仑中学与柴桥中学的球员们激烈拼抢,现场观众席座无虚席,家长们举着加油牌呐喊,欢呼声几乎掀翻场馆屋顶。

  作为宁波校园体育的“明星赛事”,北仑“校BA”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吸引32所中小学、48支队伍参赛,累计举办赛事120余场,线上线下观赛人次突破百万。

  “以前觉得打球只是‘玩’,直到站上‘校BA’的赛场,才知道什么是团队协作,什么是坚持到底。”北仑中学的球员张同学说,为了比赛,他们每天早起训练,不仅球技进步了,意志力也变强了——这种成长,正是赛事带来的额外收获。

  不止“校BA”,宁波已构建起“班级联赛—校级联赛—区级联赛—市级锦标赛”四级贯通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2025年,全市计划组织各类校园体育比赛193项,预计参赛人数达11.22万人次。

  从小学的跳绳比赛、初中的足球联赛,到高中的田径锦标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场,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

  更让学生和家长欣喜的是,体育特长正成为天赋学生的重要升学通道:近三年,宁波市直属普高有162名学生凭借体育特长考入985、211高校及专业体育学院;去年中考,市直属普高吸引104名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报考,高水平运动员报考人数逐年增长。近两年,镇海中学、宁波三中和宁波光华学校的5名体育特长生通过体育特长路径被北京大学录取;2025年考入985、211学校130人,体育、艺术专业院校471人,录取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

  登录宁波市素质教育管理平台,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景呈现: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基础指标,50米跑速度、立定跳远距离、仰卧起坐数量等专项测评结果清晰可查,速度、耐力、柔韧性、力量四大核心维度的科学评价一目了然,并同步生成“运动处方+生活处方”双轨指导方案,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引。

  为了让体质提升更精准,覆盖全市学生的素质教育管理平台,将学生一年两测的体质健康数据全部录入系统。平台不仅能对区域、学校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还能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体质画像”,精准定位薄弱项。

  “如果发现某个学校的肺活量达标率偏低,我们会组织教研团队上门指导,调整体育课程内容;如果某个学生的耐力项目不达标,老师会结合他的体育选项,帮助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追求体质数据的提升,更希望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健康理念扎根每个家庭。”

  未来,宁波将持续深化体育改革,让体育成为学生成长的“活力引擎”,助力每个孩子在奔跑与拼搏中,成长为“脸上有笑、眼中有光、身上有汗、前进有方向”的阳光少年。

  第一节下课铃声刚响,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响彻校园。北仑区岷山学校2110余名学生手持跳绳,有序汇聚到操场。

  该校推出的全新花样跳绳操时长近2分钟,包含八节精心编排的动作,融合上下肢锻炼与欢快音乐,让孩子们在跳跃旋转中感受“运动快乐”。“每次跳完浑身舒畅,协调性进步超多!”五年级学生小虞说。

  该校体育组别出心裁,将跳绳与音乐、舞蹈结合,设计出“交叉跳”“双人同步跳”等花式动作,经过课内外练习,孩子们已熟练掌握。此外,学校还组织大课间小型竞赛(如班级跳绳接力赛)、午休草坪游戏(如“绳圈追逐”),深化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

  北仑区九峰小学的操场上,全校学生参与跳绳、仰卧起坐等趣味比拼。活动亮点是凭成绩兑换“零食狂欢时间”——各班级全员完成20个跳绳、10个仰卧起坐,用时越短奖励越长。“既能锻炼身体,还能赢零食!”四年级学生小张说。比赛规则要求各班级学生团结协作,例如跳绳需连续完成20个不中断。该校将体质测试项目融入趣味竞赛,通过“零食奖励”激发学生内驱力,未来每月将设“运动之星”奖项,持续强化“健康第一”理念。体育教师郑春燕说:“孩子们为了班级荣誉,主动加练跳绳,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也愿意动起来了。”

  每天8:40—9:20,镇海区古塘中学27个班级开展特色传统体育项目:白族霸王鞭、壮族板鞋舞、黎族竹竿舞……

  该校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班级根据生源特点选择项目:如黎族学生较多的班级选竹竿舞,壮族学生较多的班级选打扁担。体育教师会提前培训骨干学生,再由他们九游官方入口带领全班练习。竹竿舞需要多人配合,孩子们在训练中学会分工协作,班级氛围更融洽了。校方表示,以体育为载体,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增强学生体质,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根的健康少年”。

  从“一生一技”课程到课间“5分钟革命”,从四级赛事体系到数字精准监测,宁波正让运动深度融入学生成长——不仅推动体质数据持续攀升,更在跳跃的步伐间锻造坚韧品格,在团队协作中涵养集体精神。

  当体育不再是被挤占的“课余点缀”,而成为滋养生命的“必修课堂”;当运动不再局限于技能训练,而升华为陪伴终身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质健康指标的跃升,更是青少年挺拔的身姿、明亮的眼睛、昂扬的斗志,以及那股从心底涌动的生命力与自信力,这或许就是体育最本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