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近零碳“答卷” 龙华体育场馆“硬核”备战十五运
在深圳启动的113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中,龙华区建筑工务署负责建设的龙华文体中心、简上体育综合体两大文体项目入选试点项目,也因即将承担十五运会赛事,成为展示深圳绿色建造实力的“鲜活窗口”。近日,记者探访两大文体项目了解绿色低碳建设特色。
作为十五运会重要承办城市之一,深圳将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闭幕式、竞体项目、相关群体和残特奥项目,这也是深圳近年来承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运动赛事。深圳赛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和智慧管理,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实践。
自2021年起,深圳市已启动四批共113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覆盖全市各区,以点带面形成了全社会减碳格局。其中,龙华区建筑工务署负责建设的龙华文体中心、简上体育综合体两大文体项目入选试点项目。
龙华文体中心作为区级综合性体育中心,是龙华区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并获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中国绿建设计最高级别。
项目建造期间,结构复杂,面临多异形结构、幕墙多双曲造型等建造难题。为此,项目团队以“设计先行”为核心,应用BIM技术,对复杂节点部位进行BIM深化,建立复杂节点深化图,开展可视化交底,不仅有效解决施工难题,更进一步节省施工材料,推进绿色建造。
走进场馆,通透感扑面而来。大面积窗户与露台构成“天然采光系统”,最大限度地将室外天然光引入室内,使得主要功能房间的通透和采光达到最佳效果。
更具巧思的是分布式光伏系统+储能电站的组合。屋顶、幕墙等区域的太阳能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富余电力储存至储能电站,供夜晚或阴天使用,形成“自发自用、余电存储”的能源闭环。加上施工中16.90%的可再利用、可循环材料占比,让可再生能源真正成为减碳主力。
低碳理念还体现在对空间的极致利用上。地下两层总面积达48175.16平方米的空间,整合青少年宫、剧场、停车场等多元功能,通过“垂直集约”减少土地占用。
无障碍通道、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驳,让绿色出行与便捷体验无缝衔接;大面积玻璃幕墙搭配空中公园,既打造出与自然相融的运动环境,更成为展示城市低碳形象的窗口——待十五运会赛事启幕时,这里将用细节诠释:近零碳建筑,能兼顾功能性与美学价值。
简上体育综合体是龙华区首批建成、九游官网app全国首个垂直分布式大型体育场馆,也是深圳市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重点工程,拥有地上五层,地下两层的立体空间,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受场地限制,体育场馆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加布置。利用地形高差解决场地限制和体量庞大功能复杂的矛盾。把最大的综合馆、游泳馆“藏”在地下负一至二层,羽毛球馆、网球馆“架”在四至五层,中间三层设有跆拳道、击剑等小型场馆。以极简主义的表达方式容纳了极其丰富的功能和空间。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土地,还让不同运动爱好者各得其所。
支撑这一设计的是多筒体支承的大跨空间桁架结构。主体结构由六个钢筋混凝土筒体支撑,层间钢桁架和腰桁架共同受力,实现46.8米的大跨度和19.6米的超远悬挑。简单说,就是用最少的材料撑起最大的空间,建材消耗少,碳排放自然随之降低。桁架与剪力墙筒体相连节点为刚接,剪力墙内型钢柱在节点处由十字型改为箱形截面,增设内加劲肋板,更确保了结构安全与传力高效,让“少材多能”成为可能。
场馆的“外衣”大有讲究。外层铝拉板网+内层low-e彩釉玻璃组成的双层皮肤系统,像会呼吸的屏障——既能遮挡强光、捕捉自然光,又能引导空气自然流通。
更巧妙的是,表皮设计与结构模数保持一致,腰桁架与承接桁架构成的钢结构体系清晰可见,既省去多余装饰,又透出朴素的工业美感。这种“删繁就简”的思路,不仅降低了装修环节的碳排放,更回归了“为运动让渡空间”的本质。
项目建筑体量沿东侧及南侧叠落退让,照应东侧规划绿带;北侧悬挑形成的遮阴广场,成为市民全天候活动区;底部贯通南北的开敞门厅,让室内外空间无缝衔接。各楼层植入的露台、花园、架空休憩空间,通过楼梯与地面广场相连,鼓励市民闭馆后继续使用——在这里,运动不局限于场馆内,露台健身、花园休憩、广场远眺,都成了低碳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建筑-城市-自然”的融合设计,让简上体育综合体不仅是运动场馆,更成为周边市民乐于驻足的“低碳活力枢纽”。
从垂直叠放的空间智慧,到会呼吸的表皮系统,再到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简上体育综合体用实践证明:高密度城市里,低碳建筑既能高效利用资源,又能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绿色引擎”。
随着十五运会的临近,它们将以“低碳赛场”的身份,向全国展示深圳在高密度城市中,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