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今日开幕“世界赛事名城”效应日益显现
继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后,成都时隔两年再次举办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世界赛事名城”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8月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来自112个国家或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参赛,其中运动员3942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运动会。本届世运会将持续到8月17日。
8月4日发布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发展更具辨识度的体育赛事产业。引育国际体育组织、申办高能级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创办新兴体育运动赛事,全力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世界运动会是由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办的一项国际性体育盛会,竞赛项目以非奥运会项目为主,是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与奥运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
世运会于1981年首次举办,每四年举行一次,截至目前共举办了11届。成都世运会是中国内地首次举办该项赛事。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表示,选择成都是因为考虑到了所有优越的基础条件,能够很好地举办好世界运动会。同时,这里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可以说是测试了一个城市,不仅是主办一个运动会,同时能够达到所有人的预期和标准。
2022年,成都举办了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延期两年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2024年,成都又举办了羽毛球汤姆斯杯暨尤伯杯决赛;2025年,世界运动会又在成都举行。
其中,成都大运会是继2001年北京大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内地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此次大运会极大地提升了成都的影响力。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表示,成都世运会首次在城市中心完成了火炬传递,开创了世运会历史。此外,成都世运会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届世运会,成都共启用27个现有和改造后的室内外场馆,树立了办赛的新标杆。
成都市市长王凤朝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7个竞赛场馆(场地)中有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在改造过程中,统筹赛事需要和赛后利用,全部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可循环利用材料,采取装配式、标准化建设模式,做到标件生产和集约安装。
成都提出以“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总体方针,建设“运动成都”,着力提升国际体育赛事承载和承办能力,增强成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1年12月,成都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达到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这些赛事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已经显现。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带动旅游消费126亿元,起到了扩消费、促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次世运会同样也是“营城、兴业、惠民”的一次重要机遇。
他还表示,“世运热”不仅带动了体育消费升级,直接刺激酒店、餐饮、旅游和零售等行业的发展,也将吸引更多赛事和体育企业落户四川,开拓智能运动装备、智能场馆以及户外器材等体育制造业的新赛道,促进四川冰雪运动、户外运动、航空运动等新业态的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2024年,成都总规模分别是805.02亿、925亿、1005.34亿、1160亿和1306.8亿。预计2025年上半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40亿元,全年力争突破1500亿元。
事实上,扩大体育消费和促进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扩大内需和培育产业新兴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从“十四五”规划来看,各主要城市都在积极布局体育赛道,其中路径基本都是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来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的增长。
此次成都再次明确全力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决定》还提出,深化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推广南方特色冰雪运动项目,培育发展赛艇、桨板、飞盘、攀岩等新兴潮流运动,争取建设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不仅如此,《决定》还提出,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建设国际体育公园城等重大项目,培育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传媒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和以智能运动装备为重点的高端体育制造业。